欢迎访问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基层团讯 少先队工作 青年就业创业 团务知识 下载专区
 
基层团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团讯 >>列表
【2025返家乡】我的“返家乡”故事(九)赵心怡:归乡筑梦,在故土的沃土上绽放青春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25-08-18 | 浏览 次] 字体:[ ]

  七月的风,带着盛夏的炽热与聒噪,也裹挟着我对故土的深深眷恋。7月7日,当我第一次以“返家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的身份踏入黄龙镇政府的大门时,阳光正透过办公楼前的树叶,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那一刻,心中既有回到熟悉故土的亲切,又有对即将开启的基层工作的忐忑与憧憬。这场为期一个多月的实践,就像一本等待翻阅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未知与期待,而我,正带着满腔热忱,准备细细品读。

  乡村夜话:一场跨越代际的思想碰撞


  7月初,我有幸参加了镇里组织的“乡村夜话”会议。会议在镇政府的大会议室举行,傍晚时分,年轻干部和老一辈干部陆续到场,大家围坐在一起,就镇里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一开始,年轻干部们就率先发言。张同志率先破题,聚焦“周末经济”与“体育经济”两大发力点。他认为当下群众周末出游需求旺盛,黄龙镇虽风景名胜较少,但可通过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参考“南北咖啡”、“孔雀东南飞”等地建设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走进黄龙,同时串联采摘体验、特色餐饮、民宿集群等产业,设计精品旅游路线,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激发消费潜力。而“体育经济”的打造,既能通过赛事活动引流,更能强化本土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内外联动的发展活力。听着他充满激情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家乡未来热闹繁华的景象。

  年轻干部们的发言充满了创新思维和活力,而老一辈干部们则显得更为沉稳。老一辈干部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从土地流转、生态保护、村民就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提醒大家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和利益。这场跨越代际的思想碰撞,让我受益匪浅。年轻干部的创新精神让我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新希望,而老一辈干部的务实作风则让我明白,任何发展都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深夜。走出会议室,晚风拂面,我心中感慨万千。原来,家乡的发展背后,有这么多人为之付出心血和智慧。他们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出谋划策。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笔耕不辍:用文字传递家乡的声音


  在镇里的实践中,撰写新闻稿是我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起初,我对新闻稿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并不熟悉,写出的稿件存在问题。吴姐姐耐心地指导我,从标题的拟定到内容的组织,再到语言的锤炼,她都一一细致讲解。

  记得第一次写防溺水宣传活动的新闻稿时,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写了初稿,结果被刘姐指出了很多问题。“新闻稿要客观、准确,还要突出重点。”吴姐姐一边给我指出问题,一边给我举例说明。在她的帮助下,我重新修改了稿件,突出了宣传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成效,语言也变得更加简洁明了。当这篇新闻稿发布时,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随着实践的深入,我撰写新闻稿的能力逐渐提高。先后完成了移民易俗宣传、保护环境宣传等多项活动的新闻稿撰写工作。在写移民易俗宣传活动的新闻稿时,我深入了解了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方面。我在稿件中详细介绍了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呼吁村民们积极响应号召,树立文明新风。

  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也是我深入了解家乡的过程。通过参与各项宣传活动,我看到了镇里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感受到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篇新闻稿,都是我对家乡发展的见证,也是我用文字为家乡发声的方式。

  温情帮扶:为贫困学子点亮希望之光


  除了撰写新闻稿,我还参与了各村贫困大学生及贫困中小学生的申请资助表的收集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格外细致的工作。当一张张表格从各村汇总到镇政府,在核对信息、整理归档的过程中,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却像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我看到了许多家庭虽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表格里的信息简洁而冰冷,家庭住址、收入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但字里行间流淌的,却是滚烫的生活。我发现,大多孩子的家庭主要成员中都缺少了父亲或母亲的存在,填的大都是爷爷奶奶的名字。他们就像风中的小草,在祖辈的庇护下努力生长,用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量。

  在众多申请资料中,小赵的表格让我久久无法平静。这个刚考上初中的男孩,在申请理由一栏里,写着“父母离异,均失联,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63岁,务农,并无多少收入;奶奶55岁,身体不好常年在家休养,家庭较为困难。”简单的几行字,勾勒出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轮廓。我拿起小赵的申请表,指尖划过他的照片。照片里的男孩头发短短的,眼神却格外明亮,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在面对生活的重压时,那份藏在沉默里的坚韧。

  表格收集完后,我还和吴姐姐一起走访这些贫困家庭,看到那些贫困学子虽然生活艰苦,但依然努力学习,对未来充满憧憬,我的心里既心疼又敬佩。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收集表格不只是机械地核对信息,更是在传递一份温暖与希望。这些孩子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即使身处贫瘠的土地,也依然努力地生根发芽,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天。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他们送去一缕阳光、一滴雨露,让他们有勇气继续追逐梦想。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返家乡”社会实践已经过半。回顾这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慨。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的从容自信,从对基层工作的陌生到逐渐熟悉,我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返家乡”社会实践就像一场修行,让我在实践中褪去了青涩,收获了成长。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对家乡的热爱,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为家乡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让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编辑:张希雯

  初审:王明

  终审:何顺祥

责任编辑: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82202000166号 版权所有: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
电话:0556-4611135 地址:怀宁县政府机关大院 邮编:246100 Email:hntxw@sina.com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备案序号:皖ICP备19005328号-1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6-4611135 举报邮箱:hntx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