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基层团讯 少先队工作 青年就业创业 团务知识 下载专区
 
基层团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团讯 >>列表
【2025返家乡】我的“返家乡”故事(八)潘强强:亲身体验城管事,方知细微护城功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25-08-05 | 浏览 次] 字体:[ ]

  暑假返乡前,我总觉得城管的工作不过是“管管小贩、查查违建”,直到穿上那件绿色小马甲,跟着宜塘街和建新路的城管队员们走了二十天,才真正读懂“城市美容师”这四个字里藏着的千钧分量。


  每天清晨八点半,我坐着城管专用车来到我负责的区域,队长让我和队里的陈超哥一起。宜塘街的早市最是热闹,油条摊的油烟混着水果摊的甜香飘在空气里,老爷爷推着的三轮车刚停稳,竹筐里的新鲜蔬菜还带着露水。我的第一份任务是劝离占道的摊贩,原以为亮明身份说清规定就行,可真正开口时才发现,面对那些满脸风霜的老人,“不许”两个字总卡在喉咙里。

  记得第一天遇到卖菜的李奶奶,她把竹筐往路沿外挪了半米,正好挡住了行人去路。我学着陈超哥的语气说:“奶奶,您往里面挪挪呗,这儿挡道了。”李奶奶抬头看我,浑浊的眼睛里带着点茫然:“娃,我就摆一会儿,卖完这把葱就走。”我还想再说,陈超哥悄悄拉了拉我,蹲下身帮李奶奶把菜筐往台阶上抬:“婶儿,您看这路窄,万一碰着孩子多危险,咱往里头挪挪,买卖也安心不是?”李奶奶愣了愣,反倒不好意思起来,自己动手把摊子往里收了收。那天陈超哥告诉我:“这些老人大多是为了贴补家用,硬邦邦的规矩得掺点人情味儿,他们才听得进。”


  除了管摊贩,清理“牛皮癣”也是每天的必修课。建新路的老居民楼墙面上,小广告像块块补丁,红的、蓝的、黑的,粘得紧实。我们带着喷水壶和铲刀,对着那些“办证刻章”的广告一阵忙活。有次在三楼墙面上发现一张撕了一半的小广告,我踮着脚铲了半天,剩下的边角料总也弄不干净。旁边收废品的王爷爷路过,递来半瓶风油精:“抹点这个,胶就软了。”他说自己每天看着这些小广告碍眼,“你们年轻人愿意来收拾,是好事。”

  当然,不是所有沟通都顺顺当当。有回在宜塘街拐角,卖莲蓬的刘爷爷把三轮车直接停在了路口,我上前劝说时,他一下子红了脸:“我在这儿卖了十年瓜,凭啥你说不让就不让?”嗓门大得引来了路人围观。我当时有点慌,手心里全是汗。陈超哥走过来,先帮刘爷爷把歪了的遮阳棚扶正,又指着不远处的便民疏导点说:“刘叔,您看那边划了专门的摊位,离这儿就五十米,既不挡路,买莲蓬的人也方便找。”他边说边帮着把莲蓬往小推车上搬,“咱爷俩一起挪过去,保准比在这儿卖得快。”刘爷爷看着陈超哥额头上的汗,嘟囔了句“你们也不容易”,自己推着车往疏导点去了。

  为期30多天的实践结束时,我脱下小马甲,发现宜塘街的路沿石干净了不少,建新路墙面上的“牛皮癣”少了大半,早市的摊贩们自觉地在黄线内摆摊。原来那些被我们念叨了无数次的“细微之处”,正是撑起名副其实的“城市功劳”——它藏在老人听懂劝说后挪摊位的动作里,藏在铲刀划过墙面留下的痕迹里,更藏在城管队员们日复一日的耐心与坚持里。

  如今再走过那两条街,看着整洁的路面和有序的摊位,我总会想起那些清晨的对话、额角的汗水,还有老人们脸上从抵触到理解的转变。原来城市的体面,从不是冰冷的规定堆出来的,而是无数双手一起收拾、一起维护的温暖。这份返家乡的实践经历,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沟通、如何担当,更让我明白:每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是让家乡变得更好的力量。

  编辑:张希雯

  初审:王明

  终审:何顺祥

责任编辑: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82202000166号 版权所有: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
电话:0556-4611135 地址:怀宁县政府机关大院 邮编:246100 Email:hntxw@sina.com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备案序号:皖ICP备19005328号-1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6-4611135 举报邮箱:hntx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