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在怀宁县石牌镇的蝉鸣声里,我带着滚烫的赤子心回到故土,在潘塅与下街两个社区,书写了一段属于我和家乡孩子们的"双向奔赴"。一方书桌承载知识星火,一条老街唤醒千年文脉,最终都汇入同一条名为"根"的河流。
在潘塅社区,我面对的不仅是摊开的课本,更有沉甸甸的安全责任。除了为中小学生分层辅导课业,防溺水教育成为这个夏天的特殊一课。课上,我特意准备了一个水盆,将不同材质的小物件轻轻投入水中。当轻飘飘的木块浮起,沉甸甸的铁块迅速沉底时,孩子们好奇地围拢过来,看得目不转睛。我趁机问道:“猜猜看,我们人呢,更像哪一个?”大家凝神思索时,我借助图片、视频详细展开讲解溺水自救和互救要点,并带领大家模拟演练。从原理到实操,层层推进,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频频的点头,让我感到知识正以最可靠的方式穿透迷雾,渗入他们稚嫩的心田,守护生命的羽翼,为盛夏系上了最坚实的安全绳。
转至下街社区,实践的画卷铺展得更为斑斓。除了延续课业辅导,我更想带孩子们“走出去”,触摸家乡跳动的文化脉搏。当我牵着一群“红领巾”踏上石牌老街时,八岁的晨颖突然指着青石板缝隙惊呼:"看!石头里长出小花啦!"这声稚语瞬间点燃了探访的序幕。在百年雕花门楼下,孩子们的小手轻抚着门环凹痕,听我讲述商旅马帮的铜铃声如何曾在此回荡。迈进黄梅戏临展馆,满室霓裳让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当《天仙配》的旋律响起,男孩小瑞忽然踮脚模仿起董永的身段,水袖甩得有模有样。更让我惊喜的是,几天后的辅导课上,孩子们竟用黄梅戏调子改编了防溺水口诀“夏日炎炎莫贪凉哟,陌生水域不呀不能闯!”传统戏曲的韵律与安全教育在此奇妙交融,让文化的种子在童心里绽放出守护生命的新芽。
当潘塅社区的孩子将防溺水手抄报贴满宣传栏,当下街社区的童声黄梅调在古巷悠悠回荡,我触摸到青春反哺乡土最真实的温度。四周躬身实践,让我懂得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双重根基的培固——学业精进赋予孩子们翱翔的翅膀,安全守护为他们系上生命的缰绳,而文化浸润则深深锚定灵魂的原乡。夕阳为石牌老街镀上金边时,孩子们在戏馆门前齐声唱起新编的防溺水戏文,清亮的童声穿透千年时光。我知道,故乡以她深沉的爱意,回赠我比付出更珍贵的礼物:那是在服务乡土中淬炼出的青年担当,是无论行至何方,都带着向下扎根的笃定与向上托举的力量——既守护纯真生命的绽放,亦传承千年文脉的星火。
编辑:张希雯
初审:王明
终审:何顺祥
责任编辑: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