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七月的风里裹着稻浪的清香,我背着行囊回到了月山镇。这一次,我不再是假期归来的匆匆过客,而是以返乡实践队员的身份,真正走进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没有复杂的理论框架,没有高深的技术支撑,我带着一颗想要为家乡做点实事的心,开始了这段难忘的旅程。
在月山镇“老有所学”老年学校的结业典礼上,我为老人们拍摄照片。在演出开始前我走进后场,起初,面对镜头,老人们多少有些拘谨,有的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我索性放下相机,先坐在他们中间唠起了家常。“自从上了老年学校,晚年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在这里上学比在家有趣多了”。在演出过程中,我带着相机游走在人群中,用镜头记录他们铿锵有力的朗诵、轻盈舒展的舞姿、昂扬向上的风貌,将他们的笑容定格在每一个瞬间。
月山镇青年夜校第四期廉洁书法课活动,是一场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奇妙碰撞。活动当天,我既是策划者,也是参与者——既要俯身检查砚台里的墨是否研得够浓,及时添补耗尽的宣纸,又要举着相机,捕捉青年们低头运笔时睫毛投下的专注阴影。
轮到自己提笔,蘸饱墨汁落下“崇廉尚洁”四字的刹那,看着墨色在宣纸上缓缓晕开,忽然有了顿悟。身旁的年轻人起初握笔不稳,笔画歪歪扭扭,可凝神练习间,笔锋渐显筋骨,“清正廉洁”“慎独慎微”等字样,竟如夏花般在一张张宣纸上次第绽放。
那一刻忽然懂得,这场活动多像我们埋下的一粒种子——播撒时看似只是笔墨技巧的传授,破土而出的,却是廉洁品格的新芽。而我在往来协调的忙碌里,不仅磨炼了统筹的能力,更真切触到了青年夜校的深意:它从来不是简单的课堂,而是让年轻的心紧紧相依的纽带,让乡土的未来,在墨香与初心的交融里,渐渐清晰。
踏进复兴村的那一刻,仿佛有两重时光在脚下交织——明清的晨露还凝在“日栖八房”的门楣上,竹林深处的太空舱已亮起了科技的微光。这里的每一步,都踩着历史的年轮,又向着未来生长。
杨八房自然村是最先撞入眼帘的惊喜。四百年的光阴在“日栖八房”的门牌上洇出温润的包浆,斑驳木痕里藏着多少代人的晨起暮归。转过墙角,一面山体文化墙正静静讲述着村庄的故事,我向慕名而来的游客介绍着村庄的发展,红色印记在砖石上发烫,产业图景里的稻浪翻滚,村规民约的字迹透着乡邻间的默契。最动人的是晒谷场边的老物件——水车的木轮还留着水浸的深痕,风车的扇叶仿佛仍在搅动旧年的风,它们沉默地立在那里,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清晰地勾勒出农耕时代的轮廓。
竹林深处的太空舱民宿。白亮的舱体嵌在翠绿间,像从未来掉落在古村里的星辰。推窗可见竹影摇风,低头能触屏幕控温,科技的便捷与自然的静谧竟如此和谐。傍晚时分,舱外的灯光次第亮起,与远处农家的灯火遥遥相望,恍惚间分不清是穿越到了未来,还是古老村庄本就该有这样的新颜。
离开复兴村时,夕阳正为“日栖八房”的门牌镀上金边,而太空舱的轮廓已融进暮色。忽然明白,所谓复兴,从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历史的根须扎得更深,让时代的新绿长得更茂。就像那些老水车旁抽出的新苗,就像艺术空间里诞生的新创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传统从未老去,乡村正在年轻。
这次返乡实践,让我褪去了学生的青涩,多了一份担当与成熟。家乡的土地教会我的,远比书本深刻。未来的路还长,但我知道,无论走多远,我的根永远在这里。而这片土地的明天,也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好。
编辑:张希雯
初审:王明
终审:何顺祥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