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基层团讯 少先队工作 青年就业创业 团务知识 下载专区
 
基层团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基层团讯 >>列表
【2025返家乡】我的“返家乡”故事(二)潘妍:归乡札记—一名法学大一学生在基层法院的祛魅与重构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25-08-05 | 浏览 次] 字体:[ ]

  2025年的夏天,我带着大一学年积累的法学理论知识,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怀宁县城,在县人民法院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暑期实习。这段"返家乡"的实践经历,不仅让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中国法治运行的毛细血管,更完成了一场对法学认知的自我祛魅与重构—从崇拜抽象法条的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理解法律实践复杂性的观察者;从机械套用理论框架的书生,成长为注重实质正义的思考者。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我收获的不仅是实务技能,更是一种看待法律与社会的全新视角。

  初入怀宁县法院时,我内心充满了一种近乎天真的确信。一年系统的法学教育让我掌握了基本的法律概念体系,课堂上分析的经典案例让我误以为司法实践就是逻辑推理的精确展开。我甚至暗自期待能够像影视剧中那样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第一课:我的主要工作是从整理卷宗、录入数据、旁听简单案件开始的。这种落差曾让我产生困惑——这些琐碎事务与我在法理学课堂上讨论的"法的本质""正义的实现"有何关联?

  随着实习深入,我逐渐理解了这种"琐碎"的价值。在整理一起邻里纠纷的卷宗时,我发现双方提交的证据不仅有法律意义上的书证、物证,还有村委会调解记录、双方子女的情况说明等非正式材料。指导法官告诉我:"基层法院处理的多数案件不需要高深理论,但要懂得把法律条文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这句话让我开始反思法学教育的局限性——我们学习的是经过提纯的法律知识,而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总是裹挟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情世态和经济考量。

  在跟随法官参与一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调解的过程中,我的认知进一步被刷新。原告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农民,因邻居侵占其承包地界而来诉。单从法律角度看,案件事实清楚,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条款即可判决。但主审法官却花了三个小时进行调解,不仅厘清了土地界限的历史沿革,还邀请村干部、双方亲属共同参与,最终达成了兼顾法律与乡情的解决方案。事后法官解释道:"一纸判决容易,但要让双方真正服判息诉,就必须考虑执行可能性和后续邻里关系。"这种"实质正义优于形式正义"的司法智慧,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传授的。

  实习中期,我有幸协助书记员准备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开庭材料。当我按照课本知识机械地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分析时,法官助理提醒我注意本地电动车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保险行业的惯例做法。这个细节让我意识到,国家立法在基层的实施往往需要与地方性知识相结合。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差异显著的大国,法治的统一性与地方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张力,而基层法院正是这种张力的直接处理者。这也解释了我观察到的现象:同一类型的案件,在不同地区的法院可能会有差异化的处理方式。

  让我尤为触动的是法院的"午间调解室"。每天中午,法官们会轮流值班,为那些白天务农、打工的当事人提供调解服务。在这个非正式的空间里,我看到法律以更灵活的方式介入百姓生活:一位农民工追讨欠薪的案件通过法官与包工头的电话沟通得到解决;一对夫妻的离婚纠纷在法官引用《民法典》的同时,也考虑了孩子抚养的实际困难。这种"送法上门"的司法服务,彻底改变了我对法院庄严肃穆的刻板印象,让我理解到"司法为民"不是口号,而是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行为模式。

  在参与法院普法宣传活动时,我尝试用所学知识为村民解答法律问题。一位老人咨询子女赡养问题,我立即搬出《民法典》第1067条,却无法回答"如果子女确实困难怎么办"的追问。这时身旁的法官用当地方言解释了法律的原则性与灵活性,还提供了申请低保的途径。这个场景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人的价值不在于炫耀专业知识,而在于搭建法律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返校后,我一定会有意识地关注法律社会学、田野调查等方法论,努力补足传统法学教育中"社会理解"的缺失。

  回顾这段实习,我的工作成效或许微不足道—整理卷宗,旁听庭审,协助调解,撰写简易文书。但收获的评价却让我倍感温暖:主管法官肯定我"能沉下心来学习基层经验",一位案件当事人称赞我"解释法律条文比律师还耐心",连食堂阿姨都笑说"这个大学生没架子"。这些来自不同维度的认可,让我体会到法律工作者的真正成就感不只来自专业地位的优越,更源于服务他人获得的尊重。

  这段返乡实践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法治中国的基础不在高楼大厦的最高法院,而在千千万万个像怀宁县法院这样的基层司法单元;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的完美,而在于能否回应真实的社会需求。作为法学新生,我一度沉迷于德国民法理论的精妙架构,却忽视了本土法治实践的丰富智慧。现在我相信,中国法治的进步需要既精通法律教义又深谙国情的法律人,需要更多愿意俯身倾听大地声音的法学学子。

  离乡返校之际,我站在法院门口那块"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标语前久久驻足。两个月前,我以为这只是句漂亮的官样文章;现在,我看到了这句话背后无数基层法律工作者的日常努力。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如同一条奔流的大河,既需要源头活水的理论创新,也需要支流小溪的实践智慧。而我的"返家乡"之旅,恰似一次从支流反观主干的思考实验,让我对未来的法学学习有了更清晰的坐标—既要仰望星空的法理思考,也要脚踏实地的经验积累;既要追求普遍性的法律真理,也要理解特殊性的地方知识。

  这段实习经历已经改变了我的学术规划。我计划在寒暑假继续返乡实践,将毕业论文聚焦于基层法院的调解机制,用更系统的方法研究这个法律与社会的交汇点。或许,这就是"返家乡"最珍贵的馈赠—它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法律,也让我重新定义了自己作为未来法律人的使命:做一名既懂"天理"又接"地气"的法律工作者,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宏大叙事中,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注脚。

  编辑:张希雯

  初审:王明

  终审:何顺祥


责任编辑: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
  友情链接:
 
皖公网安备 34082202000166号 版权所有:共青团怀宁县委员会
电话:0556-4611135 地址:怀宁县政府机关大院 邮编:246100 Email:hntxw@sina.com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备案序号:皖ICP备19005328号-1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6-4611135 举报邮箱:hntxw@sina.com